核心提示:2010年兩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物聯網,眾多代表委員也聚焦物聯網,并建議把它作為國家戰略來抓,可見其對于我國在今后奪取全球產業鏈制高點的重大意義。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經過幾年的時間,物聯網的發展已經炙手可熱,產業前景廣闊,市場前景十分誘人。
5月20日,由浙江省儀器儀表與自動化聯合會、長三角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的2010中國(杭州)物聯網與儀器儀表及自動化產業商機高層沙龍在杭州金溪山莊舉行。來自儀器儀表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家共30多人參加了此次沙龍。與會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以及物聯網技術對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的影響。
要談物聯網發展對儀器儀表行業的影響,首先需要認識物聯網和儀器儀表行業的關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農業應用技術分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蔣士強認為,物聯網是感知網,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很有發展前途的工程技術,儀器儀表就是物聯網的源頭,因為它能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初步加工等。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于海斌研究員指出:儀器儀表是物聯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把物聯網僅看成是網絡技術,物聯網的產業鏈是很長的,從傳感器、到互聯網、到信息處理、到應用,有很多創新的工作要做。
物聯網發展對儀表儀器行業的影響,與會的多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浙江大學分析儀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欽漢教授指出,目前成分量的檢測是十分重要的,如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等都需要成分量檢測,通過化學傳感器及成分量感知技術實現成分量的實時快速采集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聚光科技總工程師王健博士介紹說:“聚光科技最初是做分析儀器,進入環保領域之后開始做信息化,環保的用戶數相對較少,那新的增長點在哪里,希望物聯網技術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舜宇恒平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鈞談到:“將科學儀器與物聯網銜接,應用的市場非常大,比如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都需要定性定量的深度感知。另外,科學儀器與物聯網的接口技術和標準,與傳統的接口和標準有什么區別,物聯網對傳統科學儀器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機會,能否帶來革命性的商機,這值得我們考慮。”
長三角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長寬表示,作為目前中國唯一的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我們會積極配合物聯網的建設,繼續跟蹤物聯網技術對科學儀器發展的影響,將來會開展更多的專題來討論。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學會副理事長、長三角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閆成德最后總結發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希望儀器儀表行業能走出低端和價格戰,在市場的主控權、占有率、技術含量的格局上能有所變化。對于物聯網這個新興技術,我們要進行系統的融合,提高綜合集成能力,這個任務是很重的。在信息和知識社會,關于生產方式的變革到底從哪兒出發,我認為在感知和智能技術出現之后,很可能就是在物聯網,這將會是儀器制造業的驅動力和方向,我們應該抓住物聯網對儀器制造業的影響和深遠意義,促進儀器儀表行業的發展。”
小貼士: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